-案例分享

智遊自在無米樂

[台南]
  • 計畫期間:107年
  • 領  導  人:殷維志
  • 官方網站:https://houbigroup.weebly.com/
  • 群聚產品:糙米煎餅、鴨、雞、豬肉加工食品、黑豆、白曝蔭油、榻榻米及衍生稻草工藝、麵條
  • 分享到臉書
  • 分享到推特
點閱次數:2114

案例分享

智遊自在無米樂群聚大合照
稻田
群聚會議
案例故事

菁寮地名起源於「菁仔」這種古老的農作物,曾經是「藍染」的重鎮,當地遍植菁樹,葉和嫩枝可加工製成染料,因存放染料的「菁仔桶」必須搭建草寮以免雨淋日曬,就這樣被稱為「菁仔寮」。也是嘉南帄原從台南府城到諸羅縣古官道上重要的聚落與農產交易市集,聚落內仍擁有許多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及多元的宗教亯仰,豐富的歷史縱深、多元的人文資產與樸實的生活環境,帶動後壁鄉發展的源頭,當時設立許多高經濟能力的店舖,如嫁妝街、菁寮戲院、酒家、家具店、布行、自轉車店、漢藥店等。

北勢街和南82道路兩側店家所形成的十字型街型商圈,因傳統婚嫁禮俗所需採買的物品皆可在此一次買足,在地方上遂博得「嫁妝街」的美稱。在2005年一部「無米樂」紀錄片呈現聚落農民對消逝中的稻米產業之珍惜引發共鳴而聲名大噪,從此之後,菁寮嫁妝文化節(2007-2009年)、種稻體驗營、菁寮老街風華再現、茄芷阿嬤工作室等產業活動順勢而生,在地紛紛成立工作室並積極推動在地的文化導覽解說,喚醒並激盪臺灣傳統農村樸實、認真、敬天樂命與圓融快活的核心價值,從2010年起,又將開啟「台灣農村僈活勝地」的改造計劃,更在2017年突破一年一千輛遊覽車的紀錄。

觀光客的湧入也引發了更多的需求,包含農村體驗旅遊的深度與多元性,以及在地產業產銷模式的創新,如:藺草編織、藍染、稻米等,似乎也讓社區看到了另ㄧ種可能的發展契機。

本群聚計畫提案初期以「智遊自在,撩寮菁城伍」為名,以數位行銷、工具應用、智慧生活應用、資源整合與行銷組合等五個面向進行,故取名為菁城伍,但經委員建議,擔憂會與台東金城武樹混淆,建議保留無米樂進行名稱在發想。

故依照委員意見,將計畫名稱調整為「智遊自在無米樂」,意指群聚夥伴結合個別的商品內容,延續無米樂的品牌概念,同時提供食品、觀光與伴手禮等選擇,透過數位行銷手法,增加網路人氣,進而吸引各地旅客於不同時節來到後壁,並可隨時、隨地的在網路平台選購商品,而本計畫的群聚業者們也希望透過計畫內容,增加商圈內部的數位能力,也增加對外商機並擴展全國知名度,更重要的是以永續經營為目標,希望未來能吸引更多後壁商圈店家共同加入「智遊自在無米樂」群聚,共同打造菁寮不同以往的新面貌。

後壁菁寮商圈擁有店家數不多,第一年從中挑選8家店家作為此次的群聚核心成員,群聚的主要市場是以地產地銷為主,主要客群為國內觀光旅客,由於地方不大,因此店家之間多互有認識,感情很好,也常到彼此家中串門子。菁寮的多個店家透過幾次會議,漸漸凝聚了「應用數位網絡行銷菁寮」、「延長遊客停留菁寮的時間」、「打造遊客再度造訪的動力」的共識,此次群聚命名為「智遊自在無米樂」正是希望能藉由提供食品、觀光與伴手禮等商品選擇,並透過整合型的數位行銷操作,增加商圈內部的數位能力,也達到彼此所希冀的目標。

附件下載

檔案名稱 檔案下載 檔案大小 檔案格式 更新日期
智遊自在無米樂 下載 5857KB .pdf 2019-03-25